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
深度关注|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
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

如何识别PUA?当发现自己被PUA时该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1-10-19  来源:央视网-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小[ ]

  原标题:识别PUA,保护自己

 认识PUA,保护自己。视觉中国供图

  “PUA”是近两年被频繁讨论的热门词汇之一。“北大女生自杀事件”“翟某某逼死程序员丈夫”“23岁女生跳楼自杀,遗书中称被男友PUA”……种种相关社会新闻让人们提起亲密关系中的PUA就胆战心惊。

  PUA是英文“搭讪艺术家”的缩写,原指一方(通常是男性)为了发展恋情,去学习如何提升情商和互动技巧以吸引对方,直至发生亲密接触。PUA提出者的初衷也许是帮助那些害羞的人学会自我展示,掌握与异性沟通的社交技巧。然而,在当今的互联网语境下,PUA的应用场景和范围与其最早的含义已相去甚远,逐渐演变为恋爱关系中的一方通过精神打压等方式,对另一方进行情感控制的代名词。有观点认为,PUA的核心是通过刻意扭曲事实,采用持续打击、否认、误导和欺骗等方式,使被操纵者怀疑自己的价值,从而不得不对操纵者百依百顺。

  当我们说PUA时,我们在说什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姜思思介绍,PUA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亲密关系中的PUA”可以视为一种“伴侣间的胁迫控制”,是指伴侣中的一方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对另一方系统性支配的行为策略。控制者所使用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辱骂、恐吓、孤立、身体/性暴力、威胁、惩罚、微观管理、跟踪和经济控制。这种“胁迫控制”使得受害者被囚禁在施暴者所创造的虚幻世界中,陷入混乱、矛盾和恐惧的境地。

  PUA不仅发生在亲密关系中,还广泛用于各种关系里,在职场、校园、家庭中,PUA都时有发生,姜思思指出,当我们说“职场PUA”“校园PUA”时,其含义可能更接近于“霸凌”。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官网的定义,霸凌是一种攻击行为,指一个人故意且反复地对另一个人造成伤害或让他不适,其本质是一种支配行为,通过压制他人来获取对被霸凌者的掌控。“霸凌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权力之下的欺凌与压迫,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霸凌既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地对性的谈论,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姜思思说。

  “打击式教育”——父母对子女的PUA

  在互联网上,人们有时会把“打击式教育”称为“亲子关系中的PUA”。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在中国并不少见。

  传统观念认为,严厉的教育才能使子女成才。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其推崇的正是打击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长大的父母,也会认同其合理性,认为爱孩子就应该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样才是“对孩子好”。有些父母喜欢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用“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去和自己孩子的缺点进行比较,让自己的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孩子”学习。甚至,一些父母心里明明对自己的孩子很认同,在外人面前也常以孩子为骄傲,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一句认可也没有,永远只有打击。

  还有一些父母出于“怕孩子骄傲”的担心,在孩子取得进步时也不会去夸赞,反而总是指责孩子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综艺《少年说》有一幕让人痛心的场景——

  一个女孩在台上哭着控诉自己的妈妈:“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台下的妈妈不为所动,只是冷冷地回应:“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然而,妈妈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女儿的表情很绝望,她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变妈妈的做法,于是哭着走下了台。这段对话很快被推上微博热搜,许多网友表示:“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姜思思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很多家长打击孩子的初衷是帮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人,但结果可能是在帮助孩子的同时也伤害了孩子。为了对孩子严格管教而对孩子一味地否定和打击,很容易让孩子将这种否定和打击内化,长大后也会极其严厉地对待自己,不断地挑自己毛病,认为自己处处都不够好,会用完美的标准苛责自己,这样的心理有可能会导致“自我PUA”。苛刻的自我要求,不愉快的心境,还可能增加孩子抑郁的风险。

  姜思思称,一个人如果长期被打击和否定,则可能将这种PUA的模式内化,不需要别人出手就会“自动”打击和否定自己,陷入“自我PUA”的泥淖。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成功学理念,如“人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永远不能对自己满意”,也会助长“自我PUA”的产生。

  PUA如同“裹了糖衣的炮弹”,具有隐蔽性

  亲密关系中,既然被PUA的一方会受到伤害,为什么他/她又允许自己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中呢?

  姜思思认为,亲密关系中的PUA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导致当事人尽管身在其中,却经常很难识别。“亲密关系中的PUA通常通过语言等方式实施,而非身体上的暴力。如果伴侣打你,你很容易意识到,这个伴侣有问题,因为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共识:打人是不对的。然而,言语伤害就要隐蔽得多,有时候你被伤害了还不自知,反而会认为自己有问题。”

  姜思思进一步解释说,很多时候,亲密关系中的PUA表现为一方制定标准和规则,从而占据关系中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对另一方施加影响,如“穿短裙是错的”“化妆是不好的”“女人应该温柔”“男人不能小气”等等。在亲密关系中,PUA就像是“裹了糖衣的炮弹”——一方在对另一方进行精神打击时,常常会打着“我是为了你好”“我因为爱你才会跟你说这些”“我这样是在帮助你”的名义,让被PUA的一方感到非常迷惑:明明感觉不舒服,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加之PUA的施加者通常很了解对方,对方的话很可能从某个角度看是部分成立的,这就使被害者更加难以分辨。

  姜思思还观察到,很多情况下,PUA受害者在一段关系中并不总是受损,也会有所获得,这也增加了识别PUA的难度。“比如,一个在自我价值方面经常打击你的伴侣,可能在生活中非常照顾你;又或者他非常帅气和有才华,非常吸引你。”亲子关系中的PUA也是如此:施加伤害的父母同时也是子女的养育者,对子女的爱也是真实的。

  当发现自己被PUA时,又该如何应对

  那么,如何识别一段关系中的PUA呢?姜思思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评估:

  首先,观察对方是在批评你的部分缺点,还是否定你的全部。比如当你粗心时,正常的人会说“粗心不好,需要改正”,但霸凌者会否定你整个人,会从粗心引申到“你粗心大意,你不行,你有问题,别人不会喜欢你,不会认可你……”

  其次,分析对方的话是建议还是命令,你是否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你不接受,对方会如何反应,是尊重你的选择,还是攻击你,逼迫你。很多时候,PUA施加者的话听起来像是在促使你进步,变成更好的人。然而,这里有一个关键点:你是否必须成长、必须进步?你是否有其他的选择?一段正常的关系中,你是自由的,是有选择权的,面对建议,你可以选择接纳,而非只能服从。

  第三,倾听自己的感受。不妨问问自己:“你在这段关系中更快乐了吗?更充实了吗?更自信了吗?”如果一段关系让你变得不开心,不自信,变得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好,感到绝望无助,那么这段关系就是有问题的。“有些人会觉得,一段关系是需要付出的,自己感到不舒服就去质疑这段关系,是不是自己太斤斤计较,太不懂付出?但实际上,一段好的关系应该是,别人觉得你很辛苦,付出很多,但你自己却乐在其中。如果在别人眼中,你们的关系很好,而你内心却很纠结,很难受,那你就要考虑这段关系是不是出了问题。”姜思思说。

  当发现自己被PUA时,又该如何应对呢?姜思思说,离开这段关系,解除痛苦的来源,当然是很好的办法。但很多时候,一个人无法从一段关系中立即抽身,这时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保护自己。比如,可以采用“平衡反思法”,即不只反思自己,还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想想,对方的做法可能有什么不对,或者与朋友们交流,听听不同视角的观点,避免陷于过度自我反思。“尤其是当你处于一段连自己都觉得有问题的关系中,在被对方反复打击否定时,你甚至可以先想想对方是否有问题,从而跳出PUA的陷阱。”

  如果伤害已经发生,请允许自己获得帮助

  姜思思指出,一些人长期在关系中遭受精神打压,容易感到压抑、不快,甚至发展为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痛不欲生,感觉“活着没有意思”“生活没有乐趣”,这时可能已经发展为“抑郁状态”,需要及时向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会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已经达到病理性的程度,而是认为“我遇到糟糕的事情了,状态当然差”;也有些人虽然发现自己出现了抑郁,但却坚信病根是在关系上,“病根不解决,自己的抑郁也就好不了”,因而不去寻求专业帮助;还有些人会感到愤怒,认为“病因在别人,不是我有病,凭什么让我进行治疗”。

  姜思思类比说:“如果你被别人撞伤骨折了,或者被别人砍伤流血了,错的确在别人,但终究是受伤的你去接受治疗。同样地,不管病因是什么,当你的情绪‘病’了,就要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尤其是在病因一时无法处理的情况下,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寻求专业帮助,尤为重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民众网摘编任薏宏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